三利谱霍丙忠:12年“追光”攻克国产偏光片技术空白

栏目: 安博电竞官网首页登录 发布时间: 2024-08-08 浏览量: 2767

  霍丙忠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挑战一道道技术难关,开发出IPS大视角偏光片、AMOLED用圆偏光片等多种偏光片,打破了国内高端偏光片产品的空白

  获得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霍丙忠深感荣幸。“这个荣誉至高无上,仅靠我一个人是无法成功的,离不开团队和公司的参与和支持。”他兴奋地说,团队将继续在柔性显示屏oled、新能源汽车显示屏等关键技术领域继续“追光”,不断实现偏光片技术突破。

  偏光片无处不在,在手机、电脑、液晶电视和汽车的显示屏上都有其身影。作为液晶显示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偏光片少了一张,液晶片都不能显示图像。

  偏光片看起来不大,但是结构较为复杂,生产工艺流程多,技术门槛高,被誉为光学行业的“芯片”。“我刚来时,偏光片主要技术仍掌握在美国、日本企业手中,我国实力比较弱小,市场占比只有3%左右。”2012年获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进入三利谱工作的霍丙忠回忆道。

  技术空白意味着开发难度大。“比如,为避免生产时把偏光片薄膜拉变形,要一直在改进工艺,解决薄膜拉伸均匀性、多层膜贴合平整性、耐候性等问题。”霍丙忠介绍。

  当前,手机用的偏光片越来越“超薄化”,对偏光片加工制造的可靠性、在高温高湿等环境下正常运作的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对此,霍丙忠带领团队从原材料、工艺、设备、测试评价测量体系等方面入手,一一攻克了这些棘手问题。

  “在掌握TAC膜、PVA 膜等偏光片原材料特性的前提下,我们会摸索温度、浓度上下限等工艺,并根据材料特性的变化来调整范围。”霍丙忠介绍,团队也在不断对生产设备的自动控制能力进行升级,以减少设备组件、配件对材料特性的影响。

  面对测试评价测量体系不够完善、客户使用场景变化大等挑战,霍丙忠团队着力提升测量体系的准确性,避免客户端使用产品时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开发新产品,模拟更多使用场景,一方面在提升产品研究开发效率,更快地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

  距离霍丙忠踏入偏光片研发领域已有十二个年头。其间,他积极投身偏光片国产化事业,成功开发出多代超薄型偏光片。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我国偏光片技术悄然崛起,实现从“跟跑”到“赶超”的转变,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更上一层楼”。

  “如今,我国偏光片产量已经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基本上已经跟国外产品齐头并进了。”霍丙忠展望道,未来,我国不止要看国外企业在做什么,还应主动规划偏光片产品的开发。

  走进三利谱位于深圳光明区的生产车间,TFT偏光片全制程生产线正在有序运作。经过染色、拉伸、贴合、裁剪等工序,一张张薄至几十微米的偏光片新鲜出炉——这些超薄的光学元器件,将装配在手机、电视、汽车的液晶显示屏上,为亿万用户显示图像与色彩。

  这些偏光片在客户端应用上也要随时“备战”,解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难题。华为是三利谱的合作客户之一,2018年,其旗下一款手机在进行上市前的最后测试时,发现霍丙忠团队研发的偏光片的某一化学成分低于生产时设定的下限值,导致电子设备屏幕普遍发蓝。

  当时,产品上市迫在眉睫,霍丙忠马上紧急组织团队,重新对偏光片来测试,“客户催得很紧,团队经常晚上十一点之后还要开会,向客户汇报并解释验证、分析报告。”经过一个月的摸索与不断实验,他们终于设置了更合适的上下限范围,有惊无险地解决了“危机”。

  事实上,除了为公司可以提供不同应用场景的偏光片,霍丙忠团队也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展开前沿技术合作。

  “一方面,我们会跟华为、小米、京东方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进行创新产品合作;另一方面,对于刚进入行业、对产品材料认知较薄弱的原材料厂商,我们会为其提供材料试用机会与改进空间,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促进上游原材料的国产化。”霍丙忠介绍道。

  作为新兴起的产业,我国偏光片产业面临开发检验平台能力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困境。

  在霍丙忠的推动下,三利谱建立起企业研发中心,并被认定为深圳市和广东省偏光片技术工程中心,与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先进院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并获批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谈及未来的工作规划,霍丙忠表示,将带领团队把重心继续放在攻克行业技术痛点、难点上,“我们将在偏光片的超薄化、绿色低碳生产、车载显示领域继续发力,把公司打造为全球第一阵营的偏光片企业,不断的提高我国在弱势项目上的技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