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达光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俄乌冲突、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等国际政治环境影响产业链终端需求减少,国内房地产需求不振,终端模组面板回暖态势不达预期,影响企业泛用型偏光片产品的市场订单需求减少,相关这类的产品收入较同比会降低。面对显示产业需求不足的低迷行情,公司提高行业前瞻性,坚持“稳中求进”策略,果断优化产品结构,集中资源攻关车载、电表用偏光片等高价值产品技术提升,丰富产品系列,推动车载用VA系列偏光片销量同比增长。
(1)聚焦主营业务,集中资源攻关车载用、电表用偏光片等高价值产品迭代升级,进一步丰富产品系列,成功开发碘系高耐久产品TSY系列满足95℃*1000H耐候性能并实现交付。
(2)强化目标计划管理,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偏光片三期建设项目按计划进行生产线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工作。
(3)坚持人才驱动,持续推进数字化变革。引进博士、硕士高素质人才,储备强技术后备梯队;引进管理咨询项目,上线MES、NC、CRM、SRM等系统,打造数字车间,协同推进数字化运营,进一步提升公司精益管理的水平,为持续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属于电子设备制造业,细分行业为半导体显示技术中液晶显示产业链上游的偏光片行业。偏光片在LCD显示面板中是直接参与显示的必备关键部件,在OLED显示面板中则作为防止发光电极反光的功能器件。作为半导体显示的上游材料,偏光片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脑显示屏、电视、工控仪器仪表、车载显示屏等各种需要显示功能的终端应用中,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小尺寸偏光片的下游应用领域较为丰富,以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需求更新换代较快,新的显示技术的尝试与使用也会更为领先,但基于OLED等新的显示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将会导致LCD的需求减少,OLED需求的增长尚需要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以车载显示和工控仪表等下游应用为例,基于可靠性等指标的要求,更新换代速度不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但伴随着显示面板大屏化发展的趋势,OLED用偏光片的整体市场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根据Omdia公开数据,从出货量来看,2022年全球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为8.7亿片,预计到2027年出货量将达到12.2亿片。
2023年,受面板需求疲软、价格下行传导影响,偏光片市场需求较2022同比有所回落,预计2024年随着面板价格逐步企稳回升,偏光片市场需求将恢复增长态势。
偏光片是将聚乙烯醇(PVA)膜和三醋酸纤维素(TAC)膜经拉伸、复合、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高分子材料,是新型显示产业链中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偏光片作为半导体显示设备的上游核心部件,在LCD显示面板中是直接参与显示的必备关键部件,在OLED显示面板中则作为防止发光电极反光的功能器件。目前,偏光片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脑显示屏、电视、工控仪器仪表、车载显示屏等各种需要显示功能的终端模组领域。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在过去十多年,规模持续增长,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公开数据,从2012年到2021年十年间,我国显示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8%,同期进出口发生了逆转,贸易逆差从2012年的140亿美元转变为2021年的顺差85亿美元,标志着我国从“少屏”到“产屏大国”的转变。目前,我国显示面板的年产能超过2亿平方米,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全球产能约3.5亿平方米,我国占全球产能60%左右。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引领新型显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偏光片、光学膜等显示专用材料而言将是巨大的市场机遇,未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加快,应用逐渐多样化,发展前景广阔。
2023年,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通胀压力影响,显示产业市场终端需求不足,影响对产业中游偏光片需求不足。据Omdia预测,2023年全球偏光片市场需求约为5.84亿m,同比增长3%,主要得益于TV产品的大尺寸化发展。但2023年在终端市场需求未见明显好转,以及国内偏光片厂商继续扩大产能的双重压力之下,偏光片产业整体呈现供应过剩的局面,2024年偏光片需求预计可能温和增长。随着全球显示面板产业持续不断地向我国转移,全球偏光片重心也随之逐步向我国转移,偏光片国产化需求提速。根据赛迪顾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0至2024年期间,预计我国国产LCD面板有效产能将从1.38亿平方米增加至2.15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为11.72%;相对应的偏光片需求将从3.04亿平方米增加至4.72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达11.63%。
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应用多元化,市场开拓大有可为。根据2022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全球的显示面板产业规模约为1500亿美元,全产业链约为2500亿美元,我国大约为900亿美元,在全球占比大约37%。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左右,新型显示产业在其中的占比还较低。近年来,随着液晶显示技术从LCD到OLED、AMOLED等技术迭代创新的发展以及下游应用的变化,偏光膜往大尺寸、高耐久、薄型化、多功能、宽视角、低成本等需求发展,带动家居、车载、文教、医疗等多个赛道助推显示智能场景的实现,应用场景也将从户内转向户外,从个人转向群体,从单向输出信息转向智能交互服务。
偏光片的生产需要液晶物理、光电信息、高分子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涉及专业多、综合性强、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尤其在车载显示屏、工控仪器仪表等中小尺寸产品的应用要求上更加追求个性化的显示效果。近年来,公司持续深耕中小尺寸高性能高耐久偏光片细分市场,作为国内首家具备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量产技术的厂商,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性能偏光片及光学薄膜材料技术和产品的解决方案,产品主要面向下游智能电表、车载显示屏等工控仪表的应用需求。随着生产工艺和研发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及公司三期项目投建后产能的陆续释放,公司有望进一步深耕智能电表、车载显示屏和OLED偏光膜等领域,下游市场对偏光片国产化的需求增长空间为公司后续经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将依托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夯实高性能偏光片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专注显示领域光学膜的研发与生产,为客户提供偏光片及光学膜材料的最优解决方案,把细分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增收增益,回馈社会和广大投资者。
2024年,国内“稳中有进”拼经济的基调已定,行业整体市场信心有望回升,内循环升级对公司而言是扩大国产替代进口的较好机会。对此,公司将加快产品技术升级迭代,瞄准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需求,大力提高车载类高耐久高价值产品产销占比。为推动公司全年经营目标及“十四五”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公司将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1.加强项目管理,在公司偏光膜三期建设项目中打造数字化工厂,提升管理效能,公司将积极推进三期建设项目早日竣工投产,逐步释放产能,助力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巩固细分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创新意识,吸纳优秀人才,推动产品工艺迭代升级,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从技术、品质、成本上不断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持续抓好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护员工健康、生命安全;加强日常环保作业监测,做到生产良性循环,履行社会职责,实现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偏光片作为液晶显示面板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球液晶显示面板产能不断地向中国境内转移,作为行业上游主要原料的偏光片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国内偏光片强劲的市场需求预期将使现有竞争者增加在国内偏光片生产线上的投入,并吸引更多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导致行业竞争的加剧。如果公司不能保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持续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充分适应行业竞争环境,则会面临客户资源流失、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应对措施:稳定成熟LCD用偏光片市场,大力开拓车载和工控仪表应用市场,加强OLED等偏光片新品的研发、产品工艺的改进及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产品品质,进而提升公司竞争能力。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主要生产LCD用偏光片,是平板显示中液晶显示领域必备的关键部件。鉴于液晶显示在性价比、分辨率、耗电量、屏幕尺寸多样化等方面的优势,其已成为平板显示行业的主导技术和主流产品。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产线投资强度、产品普及范围等前提条件,液晶显示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继续保持在平板显示领域的主导地位,但不排除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其他新的平板显示技术突破现有瓶颈,并完成对液晶显示技术快速替代的可能。平板显示领域除LCD显示技术外,OLED显示技术近几年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OLED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色域、低能耗等优点,但由于其受限于大尺寸显示屏生产良品率低、产品寿命短等技术难题,其规模化生产尚未具备成本优势。与此同时,LCD也在不断演进,并在显示性能上与OLED接近,短期来看OLED无法对LCD构成威胁,长期来看,如果OLED突破良品率和产品寿命等关键技术难题,其将与LCD在众多应用领域形成竞争。由于LCD显示需要两片偏光片,而OLED显示仅需要一层,因此,OLED与LCD的竞争将导致偏光片的市场需求出现减少,公司的经营业绩面临下滑风险。应对措施:购置投入新生产设备,引入科研人才,加快OLED用偏光片产品和光学膜产品开发,降低LCD用偏光片被替代的影响。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主要产品为偏光片,该产品是液晶显示屏的主要原材料,目前公司产品以中小尺寸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为主,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工控仪表、车载显示屏、家用电器等。报告期内,公司偏光片产品的营业收入19,584.15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96.68%,公司经营对偏光片产品存在重大依赖,存在产品结构单一风险。随着液晶显示产业向中国境内转移,境外偏光片生产企业也出现将产能向中国境内逐渐转移的趋势,导致未来偏光片行业在中国境内的竞争加剧。由于公司产品结构单一,公司抵抗行业波动及下游波动的能力较弱,因此,未来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下游液晶显示产业的波动等因素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影响将加大。应对措施:面对产品类别相对集中的现状,公司一方面将大力实施差别化战略,积极开拓产品在车载显示屏、工控仪表屏、医疗器械显示屏等高端领域的应用,降低产品市场单一的风险;另一方面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OLED用偏光片新产品的研发进度,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2023年末、2022年末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5,559.40万元和7,559.42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8.61%和10.42%,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7.44%和28.38%。如果未来客户受到行业市场环境变化或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营情况或财务状况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不当,可能存在部分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产生坏账风险,进而对公司业绩和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严格执行销售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密切关注客户信用状况,加强客户授信管理,优化销售业绩考核办法,降低坏账风险。
公司2023年末、2022年末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778.81万元和5,629.26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4%和7.76%,存货中原材料占比分别为42.59%和57.87%,库存商品占比分别为47.42%和34.46%。结合公司的经营特点,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预计未来期末存货将继续保持较大金额。若公司未来不能有效地实行库存管理,或出现原材料、库存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形,公司将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或存货跌价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导入精益管理、持续推进数智系统建设,为生产经营赋能,提升存货周转率,降低存货跌价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出口商品、进口原材料主要使用美元、日元等外币结算,公司持有一定的美元资产(主要为美元经营性应收项目等)和一定的日元负债(包括经营性负债等),且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采购的比例较高。随着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公司原材料短期内进口比例仍较高,外汇结算量较大。尽管公司采取了措施降低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但如果结算汇率短期内波动较大,公司的境外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出口价格仍将受到影响,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1.加强对汇率的研究分析,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最大限度避免汇兑损失。2.公司制定了《外汇交易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利用银行远期外汇交易,规避汇率波动影响。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毛利率为30.37%,较上年同期下降7.86个百分点。未来随着同行业竞争对手逐步拓展车载用、工控用等高毛利领域的偏光片产品,公司面临的竞争将逐步加剧。尽管目前公司在技术水平、客户资源、成本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若公司不能持续进行技术研发,推出新的更高性能的产品,公司的竞争优势将被削弱,产品价格受市场竞争影响将会下降。此外,受到市场竞争、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公司产品成本可能会上升,将出现毛利率下降的情形。应对措施:1.加强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开发满足中高端客户的新产品;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2.拓宽销售渠道,拓展新客户转变销售模式,将传统的销售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CRM系统,深度发掘潜在客户。3.加强原材料成本管理,完善采购制度做好采购预算与计划,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把握市场变化;要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损耗;增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建立与供应商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20,257.21万元,较上期下降23.96%,上期增速为-0.34%。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液晶显示面板生产企业,液晶显示面板需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趋势,自2023年一季度开始,下游部分知名液晶面板厂家存在减产迹象,偏光膜作为液晶面板的上游关键材料,容易受下游需求波动及降价传导的冲击,公司存在业绩不能持续高增长乃至下滑的风险。应对措施:1.做好项目全过程管理。对偏光膜三期建设项目实行科学分段实施,优先解决高价值产品产能不足的困境。2.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大新客户开发与新产品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3.引入三精管理,提升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均效能,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赛迪顾问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